top of page
e9dac8_4f4822fdf0004344b80754bbd1b0eb42_mv2.webp

李天祿與李傳燦二位藝師,是亦宛然掌中劇團成立至今(1931~)最重要的二位推手。李天祿經歷了台灣布袋戲的南管時期、北管時期、皇民化運動、內台時期,並以帶有濃厚京劇元素的演出,被戲界稱之為外江派。
李傳燦為李天祿的次子,自幼隨父親學藝,並在李天祿晚期的校園薪傳以及布袋戲文化外交上,扮演著稱職的二手。

大師身影

李天祿
1910 - 1998

李天祿,是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的本土藝術家之一,他的一生,就是一部台灣布袋戲的發展史。李天祿出生於布袋戲世家,父親許金木(團名《華陽台》)師承《楚陽台》許金水,許金水的師父則為泉州一代南管布袋戲名師—陳婆。李天祿八歲時開始跟父親學習尪仔步,十四歲起即在台北文山郡一帶擔綱頭手、磨練演技,1931年自組《亦宛然》戲班,以帶有京劇風格的布袋戲演出,戲界稱之為「外江派」。 1933年,先生祖陳婆應萬華《奇文閣》班主吳阿文之邀,第八次來台演出。由於陳婆名聲太過響亮,在台的眾徒子徒孫無人膽敢上台擔任二手,李天祿自承「青瞑不怕槍」,仗著一身戲膽與八十六歲的先生祖合演一齣「天波樓」,並獲得陳婆的大力讚賞而在當時戲界傳為一時佳話。1935年《亦宛然》與知名戲班《宛若真》、《小西園》的三棚絞,李天祿以活動佈景演出《李世民遊地府》出奇制勝,從此讓《亦宛然》擠身一流戲班之列。1952年,李天祿率團參加全省布袋戲比賽連奪二十幾年的北區冠軍,奠定了布袋戲盟主的地位。 李天祿的前半生,歷經了南管布袋戲、北管布袋戲、外江布袋戲、皇民化布袋戲、內台布袋戲、國民政府宣傳劇等不同時期,見證了布袋戲的風起和殞落。然而他人生最豐富多采的時刻,卻是在他1978年宣佈封箱後所開啟的國際文化交流及校園薪傳工作,這使得他的文化高度自此有別於傳統的民俗藝人。 而晚年參與的電影演出,更是讓他的人生閱歷增添新頁,並將知名度擴展到了台灣各個角落,甚至是全世界。

李傳燦
1946 - 2009

李天祿次子,自幼跟隨在父親身邊學習布袋戲技藝。七歲時在汐止第一次上台擔任二手,初中、高中時期常在課餘參與演出頗受觀眾好評。1971年退伍後曾因布袋戲市場衰微,約有兩年的時間離開布袋戲界,與友人合作馬達生意。1973年《小西園》欠缺二手,團長許王向李天祿請託,李傳燦才又重新回到布袋戲圈。 1978年李天祿宣佈《亦宛然》封箱後所推動的校園薪傳及文化外交,使得傳統布袋戲又再度受到重視,李天祿的風光成就背後,多有賴李傳燦從旁協助,可說是父親最得力的助手。1998年李天祿辭世,李傳燦接任《亦宛然》團長、繼承父親遺志,繼續傳統布袋戲的薪傳推廣工作,並希望藉由與南管、歌仔戲、傀儡戲、現代舞蹈及古典樂等的合作,讓傳統布袋戲開發更多的可能性。 《亦宛然》所用戲偶道具自李天祿時期即以典雅耐用聞名於同業,李傳燦在此盡得所傳,且又憑靠自身天份及多方學習研製出更多樣化的戲偶道具。近三十年來,劇團演出使用的戲偶、道具,幾乎多出於李傳燦之手。就台灣布袋戲界來說,能夠在演藝與工藝兩方面兼備的演師,實為少數。

​依年代閱覽照片

- 1970

閱覽圖庫

1970-1990

1990-2009

bottom of page